1月31日晚间,一则新闻刷屏:有媒体1月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,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,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。
消息一经发布,很多人沸腾了! 有人表示, 已经喝了好几天了, 明天开始继续喝!
立马!下图这样的场景, 就变成了土豪聚会画面。
一夜间,双黄连口服液脱销 接近半夜才开始传播的消息, 大家的行动力也是迅速到不行。 没几分钟时间, 朋友圈就有多位网友晒图, 说第一时间抢到了!
不过, 更多的人则是在哀嚎! 包括淘宝、京东等网店, 双黄连均已断货!
更有网友爆料 已经有很多人连夜到药房门口排队
还有人下单这个的 ↓
专家:不提倡 报道显示,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。有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相关负责人,他确认该院已参与相关的临床研究。据悉,药物临床试验是确证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必不可少的步骤。因此后续疗效需要等到临床研究结果。 此前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了第四版诊疗方案,上海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专家组组长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吴银根专门强调,目前只主张给在第一线接触病人的人,提供一些解毒祛风化湿的辅助性冲剂,提高他们的抵抗能力。他强调上述冲剂不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针对性药物,并不适合向社会推广。 值得注意的是,记者查阅资料发现,双黄连合剂的不良反应较多。在双黄连口服液药物说明书中显示,该药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;风寒感冒者不适用;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;儿童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;发热体温超过38.5℃的患者,应去医院就诊;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,应去医院就诊;对本品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;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等。 也就是说,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服用该药。很多人看到消息后纷纷自行购买,专家表示这也不提倡的。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 最新回应也来了: ↓ 问:双黄连这个事情是真的吗? 答:对,有抑制作用是初步发现,初步发现对病毒有抑制。 问:早期服用能控制病毒吗?早期服用会有好处吗? 答:目前还没有这么详细的研究,因为我们只是在武汉病毒所做了一个初步的验证。 问:可以抑制病毒的说法是准确的嘛? 答:对对对,但也不能太拔高,因为这个科学的事情我们不想说得太过。 问:目前还在临床研究阶段吗? 答:是这样,我们后续会在上海市临床医学(研究)中心做一些实验,因为双黄连本身就是上市的药物,但是对病人如何有效,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实验。 问:那么消息出来,大家都去抢购双黄连,您觉得有必要吗? 答:这个我们,恩…… 问:临床试验前期有相关试验数据吗? 答:我这边没有,我不知道,我现在没办法回答您这个问题。 问:喝了双黄连就对治病有效吗? 答:我们现在也不好说这个问题。 究竟吃双黄连口服液, 能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? “丁香园”深夜发文进行解析
新闻说的是「抑制」 不是「预防」 新闻说的是,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。 什么叫「抑制」?「抑制」是: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,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。 你要是身体里没有病毒,就没有东西可以被「抑制」;如果身体里有病毒可以被「抑制」,那就证明:人体已经被感染了。如果自己或者孩子都已经被感染了,还「预防」什么?总不能去「抑制」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吧……
所谓的「可抑制病毒」 缺乏临床研究数据 想要证明一种药物真实有效,至少要这几步: 第一步,动物实验 第二步,一期临床试验 第三步,二期临床试验 第四步,三期临床试验 一般来说,完成前两步,才能证明「安全」;完成后两步,才能证明「有效」。 在昨天新闻的最后,有这样一句话:「目前,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。」 丁香妈妈敲黑板了,请问现在是「第几步」? 答案是:开始做临床试验。目前,没有足够的公开数据能证明它在人体中「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」。
双黄连过去有大量的 不良反应证据 有人说:不管那么多,吃了总比不吃好,万一有用呢? 但你有没有想过:万一有害呢? 2013~2014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,双黄连合剂(口服液、颗粒、胶囊、片)在中成药口服制剂中不良反应中名列前茅,发挥稳定!
图片来源: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(2013 年)
图片来源: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(2014 年) 双黄连口服液的药品说明书记载:「不良反应」主要是皮肤瘙痒、皮疹等过敏反应,或者是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轻微胃肠道反应。 最后看看双黄连的广告词:「您勤洗手,您多通风,人多别去凑热闹。家中常备双黄连,流感季节别感冒」。 目前大家最重要的,还是做好前半句话。 |